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考生
调剂到我院继续深造!

立德树人•化物精工
咨询电话:0771-3267017
学院网址: https://chem.gxmzu.edu.cn/
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欢迎您!2025年我院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材料与化工硕士点招收调剂考生。欢迎报考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材料与化工、生物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生物与医药等工学相关专业的考生调剂到我院学习!为帮助考研学子了解我院的硕士生招生信息,以下为我院录取、调剂政策及招生专业简介。
一、调剂条件
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考生:
1.参加2025年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、材料与化工、生物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食品科学与工程、生物与医药等工学相关专业的考生均可调剂到我院。
2.广西民族大学属国家研究生B类分数线地区,调剂考生初始成绩须达到报考第一志愿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B类地区复试最低分数线基本要求(含总分与单科)。
3.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须与调剂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。
4.相关政策以国家招生政策为准。
二、调剂程序
具有调剂资格的考生,请按国家规定的调剂时间及时登陆“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”(http://yz.chsi.com.cn/)调剂系统填报调入到我校的志愿。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。
三、调剂相关通知
广西民族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https://yjs.gxmzu.edu.cn/info/1081/22664.htm
广西民族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公告https://yjs.gxmzu.edu.cn/info/1081/22674.htm
具体调剂信息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和学院官网后续通知。
四、联系方式
硕士生导师-化学化工学院
https://chem.gxmzu.edu.cn/szdw/sssds.htm
刘老师:0771-3267017;e-mail:mdhgyjs@163.com
招生学科、专业 |
研究方向 |
招生学院 |
代码 |
名称 |
代码 |
名称 |
化学化工学院 3267017 |
0817 |
化学工程与技术 |
01 |
化学工程 |
02 |
化学工艺 |
03 |
生物化工 |
04 |
应用化学 |
05 |
制药与精细化工 |
0856 |
材料与化工 |
不区分研究方向 |
化学化工学院 3267017 |
学院概况
学院前身是化学专修科,创建于1960年,1972年与数理和物理专修科联合成立数理化系,1978年成立化学系,1996年更名为化学化工系,2003年更名为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,2011年从相思湖校区搬迁至思源湖校区并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。学院分别于1977年、2007年、201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,实现了从学士、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师资队伍
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,有专任教师97人(其中有博士学位89人、正高职称30人)。有柔性引进人才3人,其中院士1人,“双一流”高校知名专家2人。博士生导师23人、硕士生导师82人。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32人。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,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人,自治区“十百千人才工程”第二层次人选4人,认定为广西高层次(E层次)人才4人,广西教学名师2人,入选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“百人计划”3人,八桂青年拔尖人才1人,广西高校八桂学者/卓越学者4人,广西高校创新团队3个。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、发展潜力大、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。
学科专业介绍
学科专业:
学术型博士、硕士学位授权点:
化学工程与技术(一级学科,0817),研究方向:化学工程、化学工艺、生物化工、应用化学、制药与精细化工
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:
材料与化工(0856)
教学科研成果
教学科研条件
现有林产化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、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、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、、林木生物质低碳高质利用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、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、广西院士工作站(宋湛谦院士)、广西高校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与分子识别重点实验室、广西高等学校人才小高地/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、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自治区级化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心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示范中心、现代化工产业学院、南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-供水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。

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有高分辨质谱联用仪、核磁共振波谱仪、场发射扫描电镜、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实验设备总值约1亿元。

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
近5年来,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2项,其中国家级44项,资助总经费4583万元,平台经费3900万元。发表科研论文700余篇,被SCI收录481篇,出版专著、教材6部。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、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7项、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。获授权发明专利86件,成果转化16项。学院与广西化工研究院、广西林科院、广西明阳生化、广西科学院、广西鼎弘树脂有限公司、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、梧州日成林化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。学院多次举办化工学科前沿论坛、东南亚特色生物质资源高质化应用会议,承/协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8次,邀请院士、国家杰青、长江学者等专家来我院做学术报告230余次,教师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600余人次,教学科研成果丰富。

人才培养
目前在校生2603人,其中本科生2203人,硕士研究生369人,博士研究生31人。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,近年来,教师获教改项目63项(其中省部级17项),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项,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。学生共获得各种学科竞赛奖207项,其中国家级89项、省部级130项,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9项,省部级46项。2025年硕士毕业生共103人,考取南京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12人,就业率达96.23%,名列学校前茅。

